《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在6月相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此次歐洲之行,給汽車行業帶來了一系列“大禮包”。不管是北汽、江淮等傳統車企,還是蔚來、百度等新銳勢力,它們跟隨此次總理出訪,與世界汽車巨頭建立了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
簽約的場景令人振奮,這不僅體現了我國汽車工業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更體現了我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的創新動能。
當然,這只是開端,如何讓新的合作機制開花結果,讓奔向汽車強國的步伐更快一些更值得關注。據此,本報采訪了多位業內專家,且聽他們怎么說。
德國當地時間6月1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結束了在德國為期兩天的訪問。訪問期間,李克強總理同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了中德總理年度會晤,共同出席了“中德論壇——共塑創新”并發表演講,還見證了經貿、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領域十余項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
汽車產業在合作中扮演了重頭戲,與之相關的雙邊合作就多達五項,且每一項合作都可謂重磅。《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正式開啟全面對接。
■汽車業有望開啟新合資時代
6月1日,在中德總理的見證下,江淮汽車與大眾汽車(中國)在德國柏林簽訂了《合資合同》,雙方擬共同出資成立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根據江淮發布的公告顯示,合資公司投資總額達60億元,雙方各占50%的注冊資本總額為20億元。合資公司成立后,將立即著手準備規劃全新新能源汽車工廠的建設,年產能目標達36萬輛規模。
與此前的合資模式不同,按照《合資合同》約定,將充分利用合資雙方資源,不斷提升研發能力,設立全新自有品牌和商標,創新技術合作和商業模式,拓展國內和國際市場。這表明,雙方的合資已經不再是“市場換技術”,也不再是外資品牌的“中國代工廠”,而是共同打造一個全新的為雙方共有的汽車品牌,且要走出國門闖蕩國際市場。
同樣是6月1日,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共同見證下,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與德方合作伙伴戴姆勒股份公司簽署了一份框架協議。作為該框架協議的重要部分,戴姆勒擬戰略投資北汽集團旗下的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加強雙方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合作,攜手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成員、負責大中華區業務的唐仕凱表示:“戴姆勒與北汽的戰略合作已走過12年,雙方不斷拓展合作業務領域,持續深化緊密合作關系。今天簽署的框架協議,為雙方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合作開啟了嶄新篇章。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戴姆勒致力于為中國電動汽車領域的進一步發展貢獻力量。”
不難發現,無論是大眾與江淮的合資,還是戴姆勒對北汽新能源的戰略投資,外資品牌都是對合作伙伴的合作價值充分認可及對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和市場前景十分看好。
■造車新軍與德國“老炮”聯姻
達成戰略合作的不僅有整車企業,還有中國的造車新勢力與德國老牌零部件公司的聯姻。
5月31日,國內電動汽車創業公司蔚來汽車與德國大陸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純電動汽車、智能交通與無人駕駛等領域成為戰略合作伙伴,致力于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蔚來汽車董事長兼CEO李斌、大陸集團首席執行官Elmar Degenhart出席了簽約儀式,并代表合作雙方簽訂協議。
同樣在5月31日,百度公司與大陸集團在德國柏林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就自動駕駛為核心代表的人工智能應用領域達成戰略合作共識。百度董事會副主席、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陸奇和大陸集團執行董事會成員、底盤與安全事業部總裁Frank Jourdan出席,并代表雙方公司簽訂協議。
6月1日,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共同見證下,百度公司與德國博世集團在柏林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自動駕駛、智能交通、智能車聯網領域展開深入合作。百度董事會副主席、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陸奇,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Dirk Hoheisel出席儀式并現場簽約。
一家是新造車企業,還未曾在市場上投放一輛汽車,另一家是互聯網公司,也只是在自動駕駛領域剛起步,同時牽手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而且均是戰略級合作,這在以往不可想象,而如今卻是在情理之中。正如陸奇所言:“無人駕駛汽車、智能駕駛汽車行業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計劃,需要很多參與者長期對整個社會、整個工業做出巨大努力。人工智能技術是百度的核心競爭能力,大陸、博世是德國領先的汽車技術與服務提供商,此次雙方強強聯手,將攜手推動汽車產業的智能化升級,打造出智能和無人駕駛汽車的新生態系統。”
■共同理想與互補優勢可獲共贏
為什么中德兩國企業能夠達成如此多有重要意義的合作?這源于中德兩國共同的理想以及相關產業存在的互補性。
自德國政府提出旨在提升制造業智能化水平的“工業4.0”以來,新一輪的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中國政府也在2015年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這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藍圖,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智能汽車、自動駕駛等都是中德兩國戰略規劃中的重點發展目標。德國希望通過這一輪工業革命繼續保持工業強國和汽車強國地位,而中國也希望在這一次革命浪潮中抓住機遇,實現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由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的轉變。
此外,中德兩國都肩負節能減排的大國擔當與責任,綠色可持續發展是兩個國家共同的理想,發展清潔能源汽車是題中之義。
在合作中,雙方的優勢也存在互補性。比如,自動駕駛是結合汽車工業、人工智能等的綜合技術領域,極致的硬軟件配置對于自動駕駛汽車來說必不可少。德國一直以來都是汽車強國,其在汽車硬件方面的實力首屈一指,而中國雖然在傳統燃油車領域和汽車強國有一定差距,但中國的IT和ICT公司等“軟件”類公司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所以,在汽車智能化發展進程中,中德合作存在極強的互補性。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企業的先發優勢以及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德國先進的汽車制造技術也存在互補性。正如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在評價北汽與戴姆勒合作時說:“此次簽約是雙方面向未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雙方將發揮各自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及市場運營方面的優勢,實現互利共贏,努力成為《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戰略對接的實踐標桿。”